邊境插隊手記分章閱讀 41

七里夫子 / 著
 加書籤  滾屏 朗讀

中午班,和工托知青带回去,自己跳入黑龙江。

【收藏雜庫書屋,防止丢失阅读度】

南风阵阵吹,黑龙江,拍打着的肩头和脸。炎热的夏天,连风也是热呼呼的,只有黑龙江,还是那么清凉,头扎里钻了子。

记得少年时,喜欢去黄浦江里游泳,几百米的江面,游去再游回。有时还到外渡桥,让同伴看到没有船时,就站在桥的护栏地“蜡烛”跳去。有次,被监察抓到,让站在被太阳晒得的甲板替。

参加了海市少年泳集训,在监察的保护,去黄浦江里游万二千米。

东北会游泳的多,去年夏天,有风把江刮开了个巨连着个巨风跳入江中,把几个在江边捞柴禾的老乡吓了。

像在摇篮里样,在头带着啸声扑的手顺拍,头拱,就被抬起了米多,四周的都伏在

去,又跌底,四周如同,都是铺天盖地的气,闷头扎,就把涌抛到了

江边岸,断断续续地传老乡阵阵惊叹和尖声。

喜欢也懂得能巧妙地冲忽低的伏,很自在很自然,像只小没在里,飞翔在

像这样顺着江从抗旱工地到知青点,才七里路,三四千米,对说,算了什么。

而且黑龙江里的流速很,就有五六米远。游累了,就仰面躺在地望着蓝天。

游到清真寺的码头,岸到知青点时,那帮乘马车的知青也刚刚才到。

,在公社政治文化室与边防军搞联欢演们生产队的知青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节目中最特的是朗和秦燕的男女声二重唱,还有就是编写的朗诵剧《忆张勇》。

张勇,是位在队的天津女知青,为保护集的羊群而牺牲。

为排这个剧,个多月,知青每天只三四个小时的觉。

谢幕时,台的老乡好,这让知青到十分欣

文艺小分队是在今年五月成立的,在今年“七的生时已经演

像什么舞蹈《刀向鬼子们的头砍去》、舞蹈《时刻准备打》。

排练十分辛苦,田劳,还蹦蹦跳跳地,全是武术作,练,经常到夜里12点。

这次“八建军节”,公社又们知青点节目和边防连搞联欢演

负责文艺小分队的仲志推托说没时间排练。

其实,是怕演的都是老节目,老乡看到重复的喝倒彩。

但经住劝,仲志终于肯接手抓演的事,但提个条件:写剧本,演几个知青自己的节目。

答应

,排练完节目,已是夜11点多,为了完成编剧任务,借着蜡烛光埋头整理着素材

知谁养的只小在门扒拉着工,“咣啷”声,惊才看钟:已经是清晨2点多。

推门仰个懒,昏沉的头脑才清醒些。

黑龙江的夏天,夜短,东方已经发,太阳的点微光把半边天映成了湖蓝,带有的橙

平静的江映着天的云块,云块在波里微微着。

朗诵剧《张勇之歌》终于编好,四千多字。

两天,48个小时,了七个小时。

由于缺觉,振。本在炎热的夏天里,天劳,只稍微挥手,头就会沁样的。这几天更是头,浑,无论在哪里,只能靠着,两分钟就能着。

完毕,走热哄哄的公社政治文化室,阵清凉,发现密集的雨潺潺而

们抹着脸被雨塌糊的化妆,个个像鬼样地:明天用抗旱啦!

当然,也用再熬夜排练节目了!

58、捞漂流木 [本章字数:1795最新更新时间:2013-02-02 13:20:59.0]

的手记中,直提到知青点,但没清真寺。

在古城江边的码头,有座年代已久的清真寺,这是用三幢子围起的个小院,院中央被几棵的落叶松和杨庇荫。

文革中,清真寺再有宗,却成了生产队安排知青住宿的地方。

北面正的外窗和门檐雕着纹,廊柱的油漆已经斑驳,那是女知青的宿舍;

南面偏较简陋,但也是青砖铁瓦,是男知青的宿舍;

东面靠江的,成了知青的食堂,推窗望去,是“十里江”和中苏对峙的两座岗楼。

住在清真寺里,最难熬的是冬天。半夜,屋中央的铁炉被烧得通,热得光膀子还流半夜,铁炉灭了,寒风透窗缝门缝,凉气袭家戴帽护着脑袋,醒了,脸的霜。

回族老乡还嫌知青占了们的清真寺,隔三岔五就到公社去,知青搬清真寺。

知青盼望有自己的子,可是盖的木头在哪里呢?

就在黑龙江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嘛。

每年夏,老毛子在黑龙江游的森林里伐木,就会按8米或10米的规格扎成木排,拖到江边,准备顺江而,经"黄河"(黑龙江入苏联地的条支流),运至地。

但每年的都会冲散其中的些木排。

当地老乡都是"旱鸭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无主的"漂流木"顺江流失。而且,作为边境的黑龙江,当时连江打渔都特批,更说去捞苏联的木头了,边境无小事,事事通中央,好就会引起两国外问题。

大家正在讀